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
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独立办学,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名师荟萃,桃李芳菲。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才培养
昔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万余名历届学子,在名师荟萃的校园吸吮学养,奉献社会,如今卓为英才,堪称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中已有29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
2003年3月,我校校友温家宝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
学校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面向国土资源及其相关领域,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不断优化学生培养过程和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制度
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年学分制管理,大学本科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贯彻因材施教方针,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
同时,针对学生的志趣和特长,制定了双学位及辅修专业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按学校相关规定选择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学生经转入院(系)和转出院(系)同意,学校审核,可以在前三个学期申请转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院系设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能源学院、人文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珠宝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海洋学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数理学院、体育课部、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市设立了独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个工程硕士领域、MBA、MP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个博士后流动站。另外,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5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展建设
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初步建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成为国家高级地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地学与非地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市场需求,通过“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更加突出现代地学特色,拓宽地学领域,继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基础深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新时期新阶段,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朝着校友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