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贵州能读市场营销专业的中专学校有:毕节地区财贸学校、贵州财政学校、贵州物资学校、贵州电子商务学校、贵阳财经学校、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学校、贵州机械工业学校、贵州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职部等中专学校。
一、2025贵州能读市场营销专业的中专学校名单汇总
序号 | 中专学校名称 |
1 | 毕节地区财贸学校 |
2 | 贵州财政学校 |
3 | 贵州物资学校 |
4 | 贵州电子商务学校 |
5 | 贵阳财经学校 |
6 | 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学校 |
7 | 贵州机械工业学校 |
8 | 贵州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
9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 |
10 |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职部 |
二、2025贵州能读市场营销专业的部分中专学校简介
1、贵州财政学校
贵州省财政学校简介我校是一所隶属于贵州省财政厅、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性质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前身为1951年10月建立的贵州省人民政府财政厅财政学校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财政厅财政干部训练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同志是学校创办人之一。1964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贵州省财政学校。
学校确立了以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教学质量优、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总目标。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我校紧紧围绕“特色、质量、水平”三大主题,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的办学宗旨,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贵州省财政学校占地面积
我校办学条件好,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齐备。学校占地110亩,建有教学楼、电教楼、办公楼、图书馆、大礼堂、公寓式学生宿舍、干训楼、食堂等设施,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藏书15万余册。建有多媒体微机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模拟实验室、电化教学室及多功能厅、学术报告厅等,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操作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贵州省财政学校教师力量
学校坚持按“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理实并重”的原则来选拔和培养教师。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起点高,知识结构新,教学效果好。学校有教师206人,其中专任教师175人、校内兼课教师12人,企业兼职教师1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04人,占专任专业课教师126人的82.54%。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校创办有《校报》编辑部、书法协会、足球俱乐部、校园摄影部、“英语角”等学生社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精神进课堂”、“第二课堂”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办学成果显著,毕业生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省、市(地)、县财经工作业务骨干.经贵州省教育厅1990至1992年连续三年对我校进行综合评估,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为省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经评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现招收初高中毕业生,设有3年制中专班、1年制高中班、成人教育专科本科班及财政系统干部培训班等多层次教育.在校学生4000余人。学校本着“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宗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理财,学会健体,学会竞争,成为新世纪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2、贵阳财经学校
贵阳财经学校简介
贵州财经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历史沿革编辑195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上报国务院教育部备案。8月21日,“贵州财经学院”正式成立。1978年5月,贵州省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7月25日,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合并为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4月5日,正式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贵州财经大学整体搬迁花溪校区。 [1]
发展战略编辑2015年—2020年,贵州财经大学主要发展任务:始终坚持 “一个主基调”,全力打造“两个发展极”;以“三个着力点”为抓手,高度重视四个“新维度”建设,凝心聚力实现科学发展。“一个主基调”:就是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即 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构建“九位一体”的本科教学体系,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九位一体”包含:落实铸魂工程、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范式改革、提升实验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抓好质量工程、完善管理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两个发展极”:一是围绕博士单位申报,强化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二是围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平台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三个着力点”:一是立足人才强校,着力打造师资队伍;二是强化文化内核,着力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三是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四个新维度”:一是坚持依法治校,打造“法治贵财”;二是坚持管理创新,打造“效率贵财”,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贵财”,四是坚持开源节流,打造“稳健贵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