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贵州能读烹饪专业的中专学校有:贵阳铁路工程学校、贵州旅游学校、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乌当校区等中专学校。
一、2025贵州能读烹饪专业的中专学校名单汇总
序号 | 中专学校名称 |
1 | 贵阳铁路工程学校 |
2 | 贵州旅游学校 |
3 |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
4 | 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乌当校区 |
二、2025贵州能读烹饪专业的部分中专学校简介
1、贵阳铁路工程学校
贵阳铁路工程学校简介贵阳铁路工程学校创建于1984年7月,其前身是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党校,创建于1979年,1999年铁五局党校与贵阳铁路技工学校合并,2004年党校更名为中铁五局(集团)培训中心,现我校为国家重点高级技校,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建校至今经历了多次合并,几易校名的发展历程,一直隶属于中铁五局(集团)公司。 学校坐落于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林城---贵阳,地处城区,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绿荫铺地。校区总占地面积3万6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2千多平方米。是一所集本科、专科、中专、技工、干部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取证和就业安置工作为一体的学校。是贵州省的省级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教育先进集体,中共中铁五局集团公司党委授于的“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贵阳铁路工程学校教师力量
建校近30年来为铁路和地方建设发展培养、培训了各类技术人才1万多人,在几代教职工的辛勤耕耘下,取得了累累硕果,桃李满天下,为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学校在提高办学实力的同时,不断摸索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坚持走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路子,在贵州省建立了多个城乡联合办学教学点,并与贵州大学成教院、贵州财经学院成教院联办,同时还是中央党校铁道分院的函授学区。
与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各子、分公司签订了实训、就业基地协议,并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还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向管理要效益,于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认证,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素质高,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18人,占25%;中级职称37人,占52%。实习指导教师专科学历4人,中职学历5人,占90%;高级职称2人,中级2人,初级6人,各占20%,20%,60%。理论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0人,占56%;专任教师中能独立制作、运用课件的教师占42%,体现了我校教师良好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我校教师谭诗伟、吴洪静为“贵州省技工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基础课教研会成员,邓瑞新、郭树阳为机械类教学及技能训练教研会成员;刘健为贵州省职教学会制图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贵州省安全生产协会理事。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每年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假期派遣教师到有关院校、工厂、施工一线进行新知识、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专业及技能培训。
2、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学校所处的安顺市地处贵州省中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拥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是全省交通网络发达、快速便捷的地区。全市风景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拥有黄果树和龙宫2个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和7个国家4A级旅游区。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教育力量
拥有一支具有教授和副教授、工程师和技能大师、博士和硕士等专兼结合的近500人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大力投入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设有国家第98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旅游开放性实训基地等19个。
建有VR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3D打印创意中心、智慧农业示范园,校内实训(验)室达162个,在阿里巴巴集团、富士康集团、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139个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仪器设备值达13000多万元。学校现有在校生140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合作交流
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实施“国内外教育交流合作计划”,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广东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院等省内外10多家高校开展校际交流。
充分利用蔡官校区400亩校企合作区开展招商引资,拟与中核恒通(成都)基础设施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安顺职院附属医院,与安顺市公交总公司共建汽车检测中心、汽车维修中心和驾校,与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龙泉校区“教育港”、VR体验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大的支撑。